主演:Emmanuel Adeji Mary Agholor Lala Akindoju Kalibe Akinkugbe Ivy Akinyode 裘德·阿库维迪克 Jacob Alexander Temiloluwa Ami-Williams Ashia Ejike Asiegbu Chiemela Azurunwa Sadiq Daba Derby Cynthia Ebijie Imoh Eboh 托米瓦·埃敦
在线, 2.9分
#HIIFF2020
结构怪怪的,但整个故事还是很舒服的看掉了
可能圣丹斯没要。把尼日利亚拍得很像上海郊区。
与《罗马》比,这部一路平淡无奇,结构也不讨喜。话题还是“打工人”,男方“绑着”父亲,女方“拎着”妹妹。想往上爬,还是倒在了人流中..…
孩子和婚姻都可以交易未来,讣闻和棺材都无法弥合亲缘。男人无法接受发电机事故毁了整个家,更难接受父亲的冷漠。女孩不知买手机给妹妹犯了什么禁忌,更难理解男友的疏远。不给医院交钱,你的人既不可以死也不可以生。人活得还不如接线盘,出了事故总有人维修。你能交易的只有自己,能下注的只有人生。
一个是关于死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生的故事,本以为两段故事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实际上还挺割裂的。第二个故事完全可以单拎出来,丰富下细节,也许会成为女性主义佳作。
VIFF 2020. Connect.
打开了看描写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新大门。观影体验不错!映后谈导演说自己镜头语言受侯孝贤影响(好像是被问到固定机位横摇的时候
3.5星。不规则的两段式故事拼凑出尼日利亚底层人士向往移民欧洲的梦想。没有太多猎奇的卖惨视角,反而是冷静无奈的旁观,注视着这些小人物意外地卷入不幸与困境之中,偶尔流露出肯·罗奇和达兄弟的现实主义味道。尽管剧作上仍摆脱不了情节剧的种种套路,但是这部影片有别于那种苦尽甘来的移民故事。两组角色最终都没能实现移民的梦想,却能在原有的环境中找到生存下去的方向和动力,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主题探究上,都有一点惊喜的突破。平易近人的美学风格也相当吸引,饱和度适中的色彩配置,对准电线箱的长镜头画面暗示着男主角一筹莫展的困境,结尾边打电话边收摊的一幕相当棒。
#LFF2020# 并没有觉得特别优秀,只是整体很平稳、老成。对白的留白和节奏很成熟,风格让人想起达内或者考基那类现代欧洲现实主义电影,但总感觉有点太端着了,例如两名主要角色都像失去七情六欲的感觉。故事还是现代非洲电影爱讲的资本控制和底层人的艰难。Mofe的故事写得比Rosa那一部分好看一点,后者有点太老套了。总的来说觉得这个作品有点讨好电影节的嫌疑,但也可能是我不了解非洲现实。
#BerlinaleForum 完全可以选到Encounter或者一种关注的非洲电影
4.5 这片子估计也是尼日利亚十佳了吧(瞎说的),非常舒服的一部片子,甚至愿意再看一遍。不过分强调社会结构,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情节当中,人物设置非常讲究,也不过度渲染猎奇。一上来就死一家子人还是挺大胆的,以为要转向非常狗血的方向去,没想到后面又这么清晰稳健地发展开来。两段式+尾声的结构稍微有点奇怪,时长比例上不太协调,但影响不大。色彩极佳。
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感觉
#BerlinaleForum 72/100 作为本届论坛单元唯一一部来自非洲的作品,这部尼日利亚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非洲移民叙事。全片由两段失败的移民故事组成,把故事和镜头都聚集在拉各斯这座城市,不加修饰,不予评判地展现了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日常。片子中的喜怒哀乐给得力度一样大;豁达之余,留给观众的可能也变成了五颜六色却找不太着重点的城市感和日常感。
结构有点不平衡,特别有贾樟柯的味道和特色。看完之后闷闷的,难受。
72/100 #LincolnCenterND/NF#20
HIIFF2020 #18 太累了,没咋看进去
#Berlinale2020Forum
亵渎电影
猎奇了一下尼日利亚底层人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一直很惨,一直很缺钱,导演给足了他们生活细节和景观建筑,想进入故事会有点慢,但大量关于角色的生活细节太吸引人了,原来这个国家的人说英语,口语还这么迷。通过一部电影了解一段不熟悉的生活,一个不熟悉的世界,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状态和焦虑,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吧。